地黃飲子(補益劑)

本文已影響2.07W人 

地黃飲子

方歌:地黃飲子山茱斛,麥味菖蒲遠志茯,蓯蓉桂附巴戟天,少入薄荷姜棗服。

地黃飲子(補益劑)

方義:“喑痱”是由於下元虛衰,陰陽兩虧,虛陽上浮,痰濁隨之上泛,堵塞竅道所致。“喑”是指舌強不能言語,“痱”是指足廢不能行走。腎藏精主骨,下元虛衰,包括腎之陰陽兩虛,致使筋骨失養,故見筋骨痿軟無力,甚則足廢不能用;足少陰腎脈夾舌本,腎虛則精氣不能上承,痰濁隨虛陽上泛堵塞竅道,故舌強而不能言;陰虛內熱,故口乾不欲飲,虛陽上浮,故面赤;腎陽虧虛,不能溫煦於下,故足冷;脈沉細數是陰陽兩虛之象。此類病證常見年老及重病之後,治宜補養下元爲主,攝納浮陽,佐以開竅化痰。

方用熟地黃、山茱萸滋補腎陰,肉蓯蓉、巴戟天溫壯腎陽,四味共爲君藥。配伍附子、肉桂之辛熱,以助溫養下元,攝納浮陽,引火歸原;石斛、麥冬、五味子滋養肺腎,金水相生,壯水以濟火,均爲臣藥。石菖蒲與遠志、茯苓合用,是開竅化痰,交通心腎的常用組合,是爲佐藥。姜、棗和中調藥,功兼佐使。

地黃飲子的用法用量

組成:熟乾地黃(焙)12g,巴戟天(去心)、山茱萸(炒)、石斛(去根)、肉蓯蓉(酒浸,切焙)、附子(炮裂,去皮臍)、五味子(炒)、官桂(去粗皮)、白茯苓(去黑皮)、麥門冬(去心,焙)、菖蒲、遠志(去心)各15g。

用法:上爲粗末,每服9-15g,水一盞,加生薑三片,大棗二枚,擘破,同煎七分,去,食前溫服。

現代用法:加姜棗水煎服。

加減:若屬痱而無喑者,減去石菖蒲、遠志等宣通開竅之品;喑痱以陰虛爲主,痰火偏盛者,去附、桂,酌加川貝母、竹瀝、膽南星、天竺黃等以清化痰熱;兼有氣虛者,酌加黃芪、人蔘以益氣。

地黃飲子的功效主治

功效:滋腎陰,補腎陽,開竅化痰。

主治:下元虛衰,痰濁上泛之喑痱證。舌強不能言,足廢不能用,口乾不欲飲,足冷麪赤,脈沉細弱。

運用:本方爲治療腎虛喑痱的常用方。臨牀應用以舌喑不語,足廢不用,足冷麪赤,脈沉細弱爲辨證要點。

地黃飲子的禁忌

本方偏於溫補,故對氣火上升,肝陽偏亢而陽熱之象明顯者,不宜應用。

地黃飲子的文獻摘要

1、原書主治 《聖濟總錄》卷51:“腎氣虛厥,語聲不出,足廢不用。”

2、方論選錄 張秉成《成方便讀》卷2:“夫中風一證,有真中,有類中。真中者,真爲風邪所中也。類中者,不離陰虛、陽虛兩條。如腎中真陽虛者,多痰多溼;真陰虛者,多火多熱。陽虛者,多暴脫之證;陰虛者,多火盛之證。其神昏不語,擊僕偏枯等證,與真中風似是而實非,學者不得不詳審而施治也。此方所云少陰氣厥不至,氣者,陽也,其爲腎臟陽虛無疑矣。故方中熟地、巴戟、山萸、蓯蓉之類,大補腎臟之不足,而以桂、附之辛熱,協四味以溫養真陽;但真陽下虛,必有浮陽上僭,故以石斛、麥冬清之;火載痰升,故以茯苓滲之;然痰火上浮,必多堵塞竅道,菖蒲、遠志能交通上下而宣竅辟邪;五味以收其耗散之氣,使正有所歸;薄荷以搜其不盡之邪,使風無留着;用姜、棗者,和其營衛,匡正除邪耳。”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