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哪些冬病最宜夏治

本文已影響2.93K人 

寶寶哪些冬病最宜夏治

所謂“冬病”是指一些冬季容易發作或容易加重的疾病,在兒科疾病中常見的有支氣管哮喘、過敏性鼻炎、風溼類風溼性疾病,以及屬於中醫脾胃虛寒性疾病,如反覆發作的腹痛、泄瀉等等。而“夏治”顧名思義則是指利用這些疾病在夏季有所緩解,採用一些外敷內服的藥物辨證施治,以預防冬季疾病的復發或緩解發作時的症狀。

冬病夏治的最佳時機

冬病夏治的理論來源於《素問·四氣調神論》中“春夏養陽”的原則,中醫認爲,自然界的一切生物都是按照“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自然規律周而復始的運作着,人體同樣會受這種自然規律的影響。春夏時人體陽氣向上向外發散,持續到秋冬時體內的陽氣就相對空虛,從而易被陰寒之邪侵襲,故這類疾病冬季常呈加重之勢。因而在春夏人體氣血旺盛、腠理開泄之季,注意人體陽氣的培育和補充,固其根本,則可以起到預防、治療疾病的作用。因此,我們選擇一年中陽氣最盛、天氣最熱的“三伏天”爲本病的最佳治療時機。此時貼敷,特別是在每一伏的第一天,爲最佳貼敷時機。根據“天人合一”的理論,這個時節陽氣最旺,同時藥力更易直達臟腑,可達到激發正氣的目的,對於哮喘等寒冷季節發病加重的疾病而言,尤可起到奇效,能夠減輕疾病在冬季發作時的症狀和病情,從而促進其康復。

Tips 如何計算三伏天

2009年的陽曆6月21日爲夏至,夏至後第三個庚日也就是7月14日爲初伏的頭一天,第四個庚日即7月24日爲中伏開始的第一天。如果在7月18日前入伏,則中伏爲20天,所以今年的中伏爲20天。8月7日立秋,立秋後的第一個庚日,即8月13日爲末伏的第一天。#p#副標題#e#

寶寶哪些冬病最宜夏治 第2張

4種常見“冬病”的夏治方法

冬病夏治是中醫治療疾病的一種理念,臨牀除了口服具有溫熱性質的中藥治療疾病外,還有溫鍼灸法和敷貼法,相比之下,敷貼法更爲簡單易行。對於寶寶來說,冬病夏治的時間越早越好,因爲年齡越小,其免疫功能發育越不完善,越容易得到糾正。兒童敷貼應嚴格遵守固定療程,一般來說伏天30或40天,每伏爲一個療程,也就是3個療程,需連續治療3年,如在冬至時加一個療程,可加強療效。只有堅持按療程治療,才能保持藥效的發揮,經絡才能處於持續興奮應激的狀態,對病邪的祛除才能保持力度和慣性,效果會更好。那麼對於兒科常見的適合於冬病夏治的疾病,中醫又是如何敷貼的呢?下面我們就針對幾個常見病介紹一下各自的敷貼治療方法。

1、過敏性鼻炎

過敏性鼻炎是兒童常見的一種過敏性疾病,因其症狀與感冒相似,因此有不少家長在孩子發病初期常把過敏性鼻炎當成感冒,自行服用抗感冒藥物而不能得到及時正確的診治。過敏性鼻炎會影響正常的生活,降低生活質量,如果延誤治療或治療不當,還可能誘發多種合併症,最常見的是支氣管哮喘,所以對過敏性鼻炎不可忽視,一定要早防早治。穴位敷貼是有效的治療方法,選用辛香、逐痰、溫陽、驅寒的中藥,如麻黃、細辛、白芥子、辛夷等,用新鮮薑汁調成糊狀,根據病情程度,對稱性地敷貼在患者脊椎旁開的大椎、肺俞、膏肓、內關等特定穴位上。這種穴位敷貼方法使很多寶寶告別了與紙巾爲伍的日子。

2、支氣管哮喘

支氣管哮喘屬祖國醫學“哮證”和“喘證”範疇,是小兒時期常見的呼吸系統疾病,中醫認爲哮喘是因肺、脾、腎三髒不足致使津液凝聚成痰,伏藏於肺,遇外感六淫或非時之氣、勞倦過度、飲食內傷等因素引觸而發,所以常反覆發作,遷延難愈。根據中醫理論,哮喘發作期以邪實爲主,故以化痰通絡,降氣平喘爲主,而緩解期以正氣虛爲主,多表現爲肺、脾、腎不足的徵象,宜扶正,可用補肺、健脾、益腎之法,具有長期性和持續性。中藥外敷治療可免去寶寶服藥之苦,簡便易行,無副作用,寶寶會比較樂於接受,常選肺俞、華蓋、膻中穴等穴位,可溫肺散寒、化痰平喘。#p#副標題#e#

寶寶哪些冬病最宜夏治 第3張

3、嬰幼兒風溼病

風溼性疾病是一組病因不明的自身免疫疾病,中醫稱之爲“痹證”,認爲多由衛外功能不足,腠理空疏,因勞累之後,汗出當風,或涉水冒寒,坐臥溼地等,以致風寒溼邪乘虛侵入,發爲風寒溼痹。主要表現爲多發性、遊走性、對稱性關節痠痛,累及四肢大關節,或部分肌肉酸重麻木,寶寶會出現跛行。遷延日久者,可致肢體拘急,甚則關節腫大變形。

風溼病的穴位敷貼法所選用的藥物均有祛風除溼、通經活絡之功效。同時根據痹證不同症狀特點以對應取穴,如肢體關節走竄疼痛,取膈俞、血海,有活血養血作用,起“血行風自滅”之意;以遍身關節疼痛爲主者,則選取關元、腎俞以振奮陽氣而驅散寒邪;若肌膚麻木,肢體關節痠痛者,則取商丘、足三裏,以運脾治溼。穴位敷貼法,不僅可以發揮藥物的作用,同時還可以發揮穴位治療的作用。

4、腹痛、泄瀉

腹痛、泄瀉也是兒科的常見疾病,脾胃虛寒型常表現爲腹部隱隱疼痛,綿綿不休,大便稀薄,次數增多,勞累、吃冷食或是着涼後加重,熱敷或者揉按可以緩減。這樣的孩子多表現爲四肢不溫,舌質比較淡,苔白,,常選用附子、川烏、桂枝、麻黃、細辛、乾薑等藥物敷貼治療。例如經常腹痛的寶寶可選用中脘穴,泄瀉貼神闕穴,一般貼4~5小時後揭去,於初、中、末三伏各貼一次。如敷藥處起泡,泡內有水,不要挑破,最好任其自行吸收。

醫師叮嚀

1、藥物貼敷後,多數寶寶都會出現麻木、溫、熱、癢、針刺、疼痛等感覺,也有部分寶寶無明顯感覺,這些均屬於藥物吸收的正常反應。如果感覺特別劇烈、孩子難以忍受,請家長及時取下藥物,用清水沖洗局部。切記不要讓孩子搓、抓、撓,也不要用洗浴用品及其他止癢藥品,防止對皮膚的進一步刺激。

2、貼敷以後不要馬上洗澡,而且不要在局部用力搓。同時,不要吃生冷、海鮮、魚蝦或辛辣的東西,儘量不要吹空調,也不要睡涼蓆。

3、如果遇到有感染、發燒的現象,要等病好後再做敷貼。如果貼敷期間有皮膚起泡或過敏現象,要及時到醫院就診。

4、肺炎及多種感染性疾病急性發熱期,對貼敷藥物極度敏感,特殊體制及接觸性皮炎等都不適宜敷貼。

5、冬病夏治僅對陽虛寒盛的疾病才合適,多選擇2歲以上的兒童,對膠布過敏者應慎用。家長可到就近的中醫院的鍼灸推拿科、康復科、兒科等科室爲孩子治療。貼敷後部分患者皮膚有明顯色素沉着爲正常反應,過敏性皮膚或瘢痕皮膚患者或敷藥後有灼熱疼痛感覺時,應立即取下藥膏。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