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型精神分裂症常識解析

本文已影響2.79W人 

迄今爲止,老年精神分裂症的概念尚未統一,在老年期首發病者,爲一般意義上的老年精神分裂症。Roth(1955)將60歲以上的老年人發生的精神分裂症稱爲晚發性妄想癡呆,Guiland(1988)、陳學詩(1987)認爲老年精神分裂症應當包括青中年起病而反覆發作或持續到老年的精神分裂症,史鴻璋(1986)將初次發病於60歲及60歲以上的老年人精神分裂症稱之爲老年精神分裂症,然而更多的學者所稱的老年精神分裂症是起病於40歲或45歲以後的晚發性精神分裂症。

老年型精神分裂症常識解析

老年(晚發性)精神分裂症是否可作爲一個獨立的疾病單元,其分類學地位如何,也一直存在分歧。Roth(1955)認爲可作爲一個獨立疾病,且DSM-III-R及我國的CCMD-III均在精神分裂症的分類中有晚發性精神分裂症的分類代碼。Feste(1988)隨訪觀察36例起病於6l~74歲的晚發性精神分裂症,發現其陽性精神症狀高於年輕組,且思維鬆弛、情感不協調較少見,認爲應視爲獨立疾病。史鴻璋(1965)隨訪觀察了33例晚發性精神分裂症,結果表明,晚發性精神分裂症不論從病源角度還是從臨牀特徵看,與年輕病人均有顯著不同,且治療所需的精神藥物平均劑量較年輕者低,因此,認爲應該作爲獨立疾病單元看待。Bleuler E(1911)、Beuler M(1972)則認爲在精神分裂症範疇內不必再設新名。晚發性精神分裂症是否是一個獨立疾病單元,是長期以來一直有爭議的問題,有待於遺傳、生化、免疫、臨牀和長期的隨訪等方面的進一步研究來闡明。

老年精神分裂症的患病率國內外文獻報道差別較大,是由於調查方法、時間、人數、地區不同,採用的診斷標準不一致以及老年精神分裂症的疾病劃定範圍不同等因素造成的。Roth(1960)報道英國老年精神分裂症佔住院老人的10%左右,英格蘭和威爾士分別爲5.6%和3.2%。Mayer(1984)報道在美國紐裏文德勒姆、聖路易斯、巴的摩爾和洛杉礬(ECA)調查中,老年人精神分裂症或精神分裂樣障礙在0.1%以下。Blazes等在美國北卡羅來納州農村和城市調查60歲以上老人l600人,精神分裂症和精神分裂樣障礙患病率爲0.2%。柳介丘(1980)在上海徐彙區精神疾病調查中,60歲以上老年精神分裂症患病率爲0.442%(男0.307%、女0.541%),1960~1978年發病率爲男0.007%~0.008%、女0.005%~0.014%。陳學詩在北京西城區老年精神疾病流行學調查報道,晚發性精神分裂症佔老年人口0.85%,佔調查人口的0.073%。李偉生(1984)報道晚發性精神分裂症佔功能性精神病的48.4%。張世文(1989)報道老年精神分裂症佔功能性精神病的85.7%。姜佐寧(1987)調查1950~1985年首次住院65歲以上老年精神病人334例,精神分裂症佔29.9%。鄒文華(1995)調查住院精神分裂症138例,晚發精神分裂症佔23.2%(32例)。

老年精神分裂症患病率存在較大的性別差異,大多數研究資料顯示女性高於男性,男女之比爲1:2~12。Mameros和Deister(1984)報道在首次住院的208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中,60歲以上發病者85%爲女性。Rabins(1984)報道35例50歲以上病人中,男女比例爲1:11,陳學詩(1987)的報道爲1:3.6。

老年精神分裂症的病因、病理

老年精神分裂症的病因不是單一性的,而是多因素的、複雜的,許多病人可存在素質上的問題、軀體疾病問題、性格問題、環境問題、精神挫折問題、生活問題等等,究竟哪個問題是重要的或主要的因素,哪個因素與症狀的發生有關,尚難以肯定。目前普遍認爲各個因素在時間上和能動性方面相互結合起來而發揮作用,是精神分裂症的可能的病源學因素。

(一)遺傳因素#p#副標題#e#

半個多世紀以來系統的家系調查表明,遺傳因素在精神分裂症的發病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精神分裂症患者親屬中的患病率比一般居民高得多,而且血緣關係越近患病率越高。但是,在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中這種遺傳傾向沒有年輕患者明顯。Funding(1961)在148例50歲以後患偏執狂的病人中,發現子女精神分裂症的預期發生率爲2.5%,高於一般人羣預期發生率1%的水平。Roth(1962)報道99例晚發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直系親屬中,老年期發生妄想型精神分裂症者8名。Kay(1963)在57例晚發性偏執症狀的病人中,發現19%先證者家中至少有一名親屬患精神分裂症,同胞的患病危險率爲4.9%,子女爲7.3%,且大多數親屬的發病年齡在40歲以前。Rabins(1984)報告,在同性別、同年齡的研究中,發現妄想癡呆比情感性精神障礙家庭成員中患精神分裂症的可能性較大。Kay和Roth均認爲精神分裂症是多基因遺傳。

(二)病前個性特徵

許多學者研究發現精神分裂症患者病前即存在一些特殊的個性特徵,如孤僻、內向、怕羞、敏感、思維缺乏邏輯性、好幻想等。大多數晚發精神分裂症患者較年輕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病前人格相對完整。Postt(1966)認爲晚發精神分裂症患者病前呈神經症樣素質者極少;Retterstoll(1966)認爲老年精神分裂症的病前性格具有自我中心、倔強、專橫、敏感、嫉妒、興趣減退等特點。

(三)社會心理因素

老年人的身心往往是脆弱的,同時老年精神分裂症病前存在許多社會心理問題,如離退休、社會和家庭地位的變化、喪偶、子女分離、性冷淡、性慾亢進、陽痙、鄰里間的不和諧等。鄒文華(1995)報道晚發精神分裂症患者有精神因素者佔56.3%。老年人對精神挫折的耐受力日趨減退,遭遇各式各樣的心理應激的機會越來越多,對疾病的發生過程有着明顯的影響。

(四)軀體因素

老年人軀體疾病發生率比年輕人多2倍,而行動受限多6倍,說明慢性軀體疾病在整個生活中特別是心理功能方面的影響更是重要。Knoll(1952)認爲卵巢功能不全有誘發晚發精神分裂症的作用,多數絕經期的女性有猜疑症狀。Blazer(1984)在社區老人研究中發現,78%有迫害觀念的老人有視覺障礙,58%有精神分裂症症狀者有聽力受損。Post(1966)發現30%患持續性偏執症狀者有耳聾,隨着耳聾加重,出現幻聽,如聽到音樂聲或言語性幻聽,這可能是一種與耳鳴有關的錯覺。因此,聽力、視力的減弱或喪失,造成與社會隔離,引起孤獨、多疑,易對外界的信息引起誤解,促使本來有分裂素質的人發生精神分裂症。

老年人隨着年齡的增加,腦神經細胞開始萎縮和減少,同時常患軀體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壓、心肌梗塞、腦梗塞、代謝性疾病、腦變性疾病、感染、中毒等,致使大腦功能發生變化,可引起腦內神經遞質代謝障礙,從而引起精神分裂症症狀。

(五)大腦形態和解剖學改變

隨着新技術的不斷應用,如Cr、MRI、sPECT、ECT等,大腦形態和解剖學方面的變化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許多學者對精神分裂症的腦形態學進行了系統研究,發現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腦結構異常較正常對照組更爲常見。主要的改變爲腦皮質萎縮、腦室擴大。腦結構異常與病程、年齡間的關係尚有爭論,但絕大多數研究認爲病程長、年齡大,腦萎縮的發生率就高。因此,腦結構異常是腦內某些病理過程的反映,並不說明病因。組織病理學研究表明,精神分裂症可見腦細胞硬化、脂肪變性、空泡形成,大腦皮層的各個部位、皮質下、基底節均可有變化,尤以額葉、頂下葉、頸葉損害較明顯。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