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吃魚生警惕惹上“癌症之王”膽管癌

本文已影響5.95K人 

愛吃魚生警惕惹上“癌症之王”膽管癌

廣東是該病的高發區,膽道結石、寄生蟲病、肝炎是重要的三個潛在因素之一,而在廣東,這三種疾病相對高發。廣東人好吃生魚,潛藏於淡水生魚的肝吸蟲,在沒經高溫煮透後被人食用,容易引發肝吸蟲病;同時廣東是乙肝大省。

雖然膽管癌發病的總人數較肝癌少,膽管癌早期診斷較低,確診時大多已進入中、晚期,手術根治率低,5年的生存率低,被稱爲癌王之王。

膽管癌不常見但兇險異常

膽管癌在很多人看來非常陌生,還記得香港著名藝人肥肥沈殿霞嗎?她就是膽管癌繼發肝轉移,手術切除腫瘤後肝轉移癌再次復發,最終死於肝功能衰竭。

膽管癌是一類起源於上皮細胞的惡性腫瘤,根據其解剖部位可分爲以下幾種類型:肝內膽管癌、肝門部膽管癌和肝外膽管癌。

劉超介紹,該病並不常見,佔各種癌的比例不到2%;然而發病在全球有增多趨勢,膽管癌發病率在我國消化道惡性腫瘤中居第5位,發病年齡多在50-70歲之間,男性略多於女性。膽管癌中約2/3位於肝門部,肝門部膽管癌,包括肝總管、左右肝管匯合部、左右肝管的癌腫,1/4位於遠端膽管,其餘爲肝內膽管細胞癌。膽管癌雖不常見,但惡性程度高,預後極差,手術治療是可治癒膽管癌的手段,但是患者術後5年生存率不高。

吃魚生、嗜酒、肝炎或成誘因

膽管癌的發病原因和危險因素尚不明確。劉超介紹,一般認爲與先天性膽道畸形(先天性膽總管囊腫、Caroli病、胰膽管匯合異常)、膽管結石、肝吸蟲感染、病毒感染(乙肝病毒、丙肝病毒)、自身免疫性疾病(原發性硬化性膽管炎、慢性潰瘍性結腸炎)、致癌物、生活習慣及膽腸手術等因素有關。

劉超尤其談到肝吸蟲病感染和肝炎。順德、中山、江門等河網縱橫、水系發達,當地一帶人愛吃魚生的飲食傳統遠近聞名,但肝吸蟲病高發也是名聲在外,來自廣州市疾控中心的流行病學調查顯示,番禺、南沙有20%的人患有肝吸蟲病。不少患者長期感染肝吸蟲後,出現了肝膽系統的病理變化,如肝腫大、纖維化、膽結石、膽管炎、膽囊炎,還有一些則發展到了癌症。

包括愛吃魚生在內,不良飲食和生活習慣是誘發膽管癌的重要因素。劉超介紹,有研究表明長期吸菸及飲酒者患膽管癌的危險性升高。而沈殿霞發現患癌之前,肥胖、過大的工作壓力,不忌口喜歡吃高脂肪、高熱量食物等就一直影響着她的健康。

膽管結石也與不良飲食生活習慣均有一定關係,劉超介紹,膽石症患者中膽管癌發病率比正常人羣高。研究表明,膽管癌總數的5%-13.7%的患者可伴有膽結石,反過來有2.3%-9%的膽管結石患者最終將發生膽管癌,膽管結石引發的膽管慢性炎症是誘發膽管癌的高危因素。還有,慢性潰瘍性結腸炎患者膽管癌發病率比正常人羣高10倍。

警惕無痛性黃疸

膽管癌患者最常見的症狀是梗阻性黃疸。劉超指出,95%以上的病人因出現黃疸到醫院就診。這種黃疸通常是逐漸加深的,同時還伴有皮膚瘙癢、小便呈茶色、排陶土樣大便等症狀。黃疸雖然是肝門部膽管癌的常見症狀,但不是早期症狀。患者在出現黃疸之前的一段時間內會有上腹部隱痛不適、厭油膩、乏力疲勞、胃口差、體重減輕等症狀。隨着黃疸出現,這些症狀變得更加明顯。

臨牀上還發現,有少數病人上腹痛、發熱、畏寒、黃疸等膽管炎表現,結果被誤診爲膽管結石。劉超說,膽管癌早期缺乏典型的臨牀表現,因此早期診斷比較困難,患者往往是出現梗阻性黃疸後才考慮做詳細的檢查,而此時腫瘤已非早期了。因此專家強調,患者如果出現黃疸、上腹隱痛、厭油膩、胃口差等症狀時,除了檢查肝功能外,最好做腹部B超或CT檢查,看看肝內膽管是否有擴張以幫助鑑別診斷。另外,腫瘤標記物CA19-9升高,尤其是顯著升高,也提示可能是肝門部膽管癌。

位置特殊,手術難度大

對於這一疾病,關鍵在於早期發現。劉超指出,一旦確診,治療首先是針對腫瘤引起的膽道梗阻,其次纔是治療腫瘤本身,因爲膽道梗阻引起的肝功能衰竭及膽道感染是患者最早死因。

手術切除腫瘤是最理想的治療方法,因爲在清除腫瘤的同時又解除了膽道梗阻;當腫瘤無法切除時,單純膽道引流也是積極治療方法,它雖不能根治腫瘤,但可延長生存期,劉超指出,傳統的放化療對肝門部膽管癌效果差,很少單獨應用,而是應用於手術切除後或膽道引流後的輔助治療。

劉超說,約2/3的膽管癌長在肝門部。這個位置比較特殊,血管和膽管就像電線一樣交錯在一起,加上發現時多是中晚期,癌細胞容易侵犯到血管神經組織,治療難度大,預後不良。據統計,膽道內外引流者1年生存率小於50%,不過隨着手術技術的發展改進,根治性切除術後5年存活率已從早前的不到10%,提升到現在的約20%-40%。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